作為全球最頂尖的芯片代工企業,占據了芯片代工50%以上市場份額,僅僅憑借著芯片代工一項業務就超越三星和英特爾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的半導體企業,台積電自然是有底氣也有能力驕傲一些的。只不過在如今迅速變化的芯片市場環境當中,哪怕是台積電也很有可能因為走錯了一步路就開始從頂峰跌落。
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曾經很囂張的表示:哪怕赴美建廠成本是台灣本土建廠的兩倍,也要堅持赴美建廠。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更是曾經表示:華為的訂單并不重要,哪怕放棄中國市場,只要能夠獲得美企的訂單就可以填補產能。從這兩番話當中不難看出,在中美芯片競爭當中,台積電選擇了站在美國一邊。
從如今的情況來看,台積電赴美建廠可以說是深陷泥潭當中,放棄中國市場讓台積電這個芯片代工巨頭企業也失去了十分重要的支持者,也正是因為台積電的這一步踏錯,所以導致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強勢崛起。有部分外國媒體甚至表示:台積電大勢已去,從這個表態當中不難看出,台積電放棄中國市場,赴美建廠對其造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當中要大。
深陷赴美建廠泥潭,巨額投資進退兩難
為了打壓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美國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不僅將大量中國企業、實驗室、研究院、高校列入到實體清單當中,還反復修改芯片禁令,利用自身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限制美國半導體企業和非美半導體企業出貨先進芯片、半導體設備到中國市場。
作為全球芯片代工巨頭,台積電自然也被美國盯上,美國不僅要求台積電斷供華為的麒麟芯片代工,并且還要求台積電未來十年不得擴建在中國大陸的芯片工廠規模。
之后美國又拿出520億美元的補貼,吸引台積電等芯片巨頭赴美建廠。
在美國芯片補貼的誘惑之下,同時也為了獲得更多的美企訂單,哪怕台積電知道赴美建廠的成本要比在台灣本土建廠的成本高出很多,可是台積電還是選擇了赴美建廠。可是讓台積電沒有想到的是,台積電建廠之前美國說得好好的,可是赴美建廠之后美國就開始改口了。
台積電投資了400億美元在美國修建一座4nm芯片代工廠和一座3nm芯片代工廠,台積電這個投資不可以說是沒有誠意,怎麼看也算得上是大手筆了。可是就在台積電赴美建廠塵埃落定之后,美國卻突然更改芯片補貼的要求。
美國不僅要求台積電上交超額利潤的75%,并且還要求台積電和美國分享核心客戶數據、晶圓生產數據等核心數據,這對于台積電而言自然是不可能接受的,先不說超額利潤,就這些核心數據如果交出去之后台積電基本上就失去了議價權。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台積電在美國的巨額投資就陷入到兩難當中。如果台積電終止赴美建廠,那麼前期投入和搬遷到美國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人員基本上就很難收回來了,如果台積電繼續在美國建廠生產,那麼高昂的成本就是一個不斷吸血台積電的無底洞。
毫無疑問的是台積電赴美建廠已經落入到美國的陷阱當中,不僅將先進的芯片工藝制程帶到了美國,而且還一無所獲。
三星、中興國際強勢崛起,台積電大勢已去?
在國際芯片代工市場上,雖然台積電是當之無愧是領頭羊,可是除了台積之外也有不少頂尖的芯片代工企業緊隨其后。
例如和台積電一樣掌握了3nm制程先進技術的三星,還有依靠著中國市場布局成熟工藝迅速崛起的中芯國際。
據悉,三星在近期獲得了10台EUV光刻機,并且還宣布將要開始的大規模量產3nm芯片。三星的總裁也公開表示:雖然三星如今在先進技術方面和台積電存在一年左右的技術差距,可是到了2nm制程就不一定了。
從這些消息不難看出,在先進工藝方面三星已經逐漸追趕上台積電,台積電能夠占據全球超過50%芯片代工市場份額最大的依仗已經逐漸消失了。出于供應鏈多元化的考慮,AMD、英偉達等美芯巨頭都在將一部分訂單交給三星或者英特爾,這對于台積電而言更是一個壞消息。
除了三星之外,中芯國際最近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十分迅速,根據中芯國際透露出的消息來看,隨著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的四座晶圓工廠逐漸建設完成,中芯國際的芯片產能也逐漸達到了每月1.7億枚芯片左右。
在先進技術方面,中芯國際也完成了14nm制程芯片的大規模量產以及7nm芯片制程技術、N+1、N+1技術的研發,張忠謀也親口承認中芯國際和台積電之間的技術代差正在不斷的縮短。
毫無疑問,台積電面臨三星和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的挑戰,再加上赴美建廠的錯誤決策,很有可能是真的大勢已去,就看台積電接下來會如何選擇,能否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