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政府組屋的,蟻粉應該對這起新聞事件有印象:
2018年,住在淡濱尼組屋一樓的一戶人家,在單位外的階梯上。這個設計在網上傳開后,引來當局介入,建屋發展局通知住戶基于安全理由,他必須把魚缸拆掉。
魚缸主人嘗試上訴不果,當局解釋說,除了安全隱患,單位外的階梯也屬于公共財產,屋主的任何固定裝置必須限制在單位范圍內,不得放置在公共財產。魚缸最終被拆除。
誠然,住家外的走廊和空間都屬公共區域,居民不應占為己有,但多年后的今天,類似事件還在上演。
有網民昨天(28日)在臉書專頁「Complaint Singapore」(投訴新加坡)上載一張照片,乍看之下,以為是有居民為走廊進行大改造,成了戶外客廳。
只見走廊上擺放著一張沙發、兩張藤木椅及一張小圓桌、一個固定在天花板的秋千座椅,旁邊還放了幾個小盆栽,整體看上去相當溫馨舒適。
拍下鄰居「杰作」的這個網民問道:
「這是被允許的嗎?這樣一來,清潔工要怎麼進行每個月的洗刷組屋工作?若要維修走廊電燈呢?」
該網民重申,他覺得鄰居花了很多心思打造,讓走廊「搖身一變」,所以他只是出于好奇提問,不是要投訴任何人。
今年7月,本地網絡媒體也報道,油池一帶的組屋有個住在一樓的居民,在住家外擺桌椅等傢俱,但這番行為卻讓拍到畫面的網民感到不滿。
他說:
「有人看到這個住在底層的居民,在組屋單位外放了椅子、地墊、盆栽、長椅、桌子,還有秋千,顯然是妨礙應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
「這麼做非常地自私,也很沒有公德心。」
該區市鎮會回復媒體詢問時說,他們了解情況后已聯系涉事的居民,「并建議他在下來兩周內清除所有物品。
」
一名蟻粉也傳來視訊,指紅山的某座組屋的走廊,也出現了「花園休憩區」。
視訊中可見,走廊上擺了桌椅,也擺上許多大大小小的盆栽,以及一個掛著很多小盆栽的木質裝置,另外有一個長型柜子,但不知里頭放些什麼。
蟻粉透露,其實大多鄰居都覺得這個「花園」還挺美觀的,而且不會妨礙到居民在走廊上走動,甚至覺得給住家外增添了不一樣的風景。
但據悉,還是有些居民心生不滿甚至頗有怨言,覺得公共垃圾槽旁邊放著盆栽,有些不方便。
把走廊轉為休憩區,甚至是客廳的延伸,的確能為原本空置的空間增色不少,但實際上這麼做是違例的。
如同上述提到的魚缸案例,在走廊上任意放置東西,在緊急時刻可能會造成安全問題。
根據新加坡民防部隊針對如何使用公共走廊的守則,居民可以沿著走廊放置鞋架或可折疊衣架,但須遵守下列條例:
至于樓梯口及樓梯平台(staircase landing),則禁止居民放置或存儲任何物品。
雖然不清楚這些案例的「幕后推手」,擺放這些傢俱和花盆已有多久,但不禁讓人思考:
究竟是因為居民家里空間不夠,才會突發奇想把走廊變成「客廳」?還是他們出于促進鄰里關系的心態而精心布置,好讓左鄰右舍都能共享一個溫馨的空間,累的時候可以在那里好好休息?
走廊客廳的照片被上載后,有網民留言說,只要沒有阻擋去路,他們其實不介意。
也有網民為負責設計休息區的居民「伸冤」,覺得既然看起來如此舒適,不應遭到投訴,左鄰右舍應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另外,網民認為,這搞不好還能進一步促進鄰里之間的關系,讓大家在休憩區多多交流與互動,成為大家的「共享客廳」。
如果居民發揮創意真的是為提倡甘榜精神,讓鄰里之間有更多的接觸與認識,這個出發點固然好,也值得贊許。
吊詭的是,如果有居民投訴這些裝置會對居民的安全構成威脅,很可能就會引來當局不得不介入而被迫拆除。
在提倡鄰里互助精神的時代,到底該奉公守法還是在「冒險」的情況下分享資源,有時也會讓人陷入兩難。
未獲許可,不得轉載。 如有侵權,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