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成年人的生活就像陀螺一樣,每天不停地轉動,無休無止。
日日宵衣旰食,忙得四腳朝天,手機不敢關機,腳步不敢停下,身體不敢休息。因為肩上扛的是責任,腳下走的是生活。
可是生活不是競技場,在忙碌的同時,也要關照自己的心靈。
人到中年,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允許自己休息,親近大自然、閱讀一本好書、獨處,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才是最清醒的活法。
01
走進大自然
與萬物對話
英國哲學家伯蘭特·羅素說:「我們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所有動植物一樣,我們也從大地上吸取營養。」
的確如此。
倦鳥歸林,人們在勞累無力時,不妨回歸大自然,在那一方凈土中,安撫這顆疲憊的心。
看一看春天的柳樹抽芽,花紅草綠;去感受夏風的如火熱情,聽著知了沒完沒了地唱歌。
在秋日黃昏中,靜觀落葉翩翩起舞;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里,觀賞雪景的浪漫,看著大地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著銀光。
在這一刻中,撇下塵世的繁華沉浮,步入廣闊的大自然中,洗滌我們塵垢滿滿的心靈,治愈著身體上的疲憊無力。
即使不能去遠方,欣賞浩瀚的大海,高聳的雪山,飛濺的瀑布,也可以閉上眼細嗅泥土的芬芳,深吸一口雨后清新的空氣。
大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雖渺小卻堅韌,雖脆弱但又頑強,任憑疾風驟雨地侵襲,它依舊生生不息。
就像我們的人生,荊棘滿途是常態,萬事亨通才是意外。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人生的路,但是可以選擇以何種姿態去應戰。
所以,如果你累了,那就去大自然中走走,因為大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師,它會豐盈你的內心,讓你找到元氣滿滿的自己。
02
在知識的海洋里
與文字共舞
讀書,是生活最好的調味劑,是心靈最好的解藥。
在這世間,煩惱總是如影隨形,困難也時常不期而至。
而在書中,你會見到千人千面,會看到生活百態,書中的一字一句會成為你現實人生的救贖,還會讓你看透世間真相后,仍舊抱以熱忱。
青年作家王十月,國中畢業后,就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
他做過小吃,干過調油師,還搞過養殖。
即使日子千難萬苦,他每天都會抽出幾個小時看書,棲息在自己的一隅天地中,感知文字的力量。
唯有與書相伴,他才覺得生活依舊璀璨萬丈,未來仍然充滿希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看的書多了,他就開始寫作和投稿,最終蛻變成了一位知名作家。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書讀得多了,人也會變得通透豁達,那些理不清的關系,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書中會讓你撥云見日,豁然開朗。
那些文字不會教你到底應該怎麼做,但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為你指點迷津,減少內耗。
有時候,書中的智慧就像鎧甲,讓你平復自己內心的同時,還能逆風而起,迎難而上。
如果你累了,與其悶悶不樂,胡思亂想,不如置身于書中,思緒與書同行,身體與文字共舞。
想通了,豁達了,整個人就會變得輕松自在了。
03
在生活的紛繁中
與自己相處
一天雖有24個小時,但不是每分每秒都屬于自己。
早上睜開眼,就火急火燎地趕著上班,下班后就著急忙慌地往家趕,一天下來,很少有時間顧及自己。
若是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抽一小會時間,拋卻雜念,只做自己,便是最難得的可貴。
也不要小瞧這一分一秒的獨處時間,有時候幾分鐘的安靜足以治愈我們的心浮氣躁。
作家梁曉聲曾在訪談中說:
「這個時代太喧囂,喧囂到我們無處可逃……靈魂是喜歡獨處,而不喜歡熱鬧和喧囂的,它不是器官,是一個虛擬器官,要像愛護自己的心臟一樣,去愛護自己的靈魂。如果我們真的愛護它,就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光。」
獨處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只有一個人的時候,自己才是最自由的。
可現實生活是,每天除了家庭中的雞毛蒜皮,有時還要應付工作后的吃喝應酬,飯局中的推杯換盞,朋友間的小心翼翼……
有人用熱鬧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卻在喧囂雜亂中,讓自己愈發焦慮。
有人在時間的夾縫中為自己爭取片刻安寧,充實自己,過自己向往的生活。
或是喝著咖啡,聽一首輕音樂,或是席地而坐,品著香茗,或者清理房間,掃去內心的塵埃。
在這一刻閑暇中,不去管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不去想工作中的紛繁復雜,只管敞開心扉,好好地擁抱生活。
如果你累了,就獨自一個人待一會兒吧,與自己相處,哪怕是發呆,也是最好的解藥。
《人間值得》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不必太過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根弦,若是用力過猛,可能會弦斷人傷,往往得不償失。
休息也是一種蓄能,短暫地放空自己,不僅可以保持精力充沛,還能蓄積勃發,更有力地前行。
余生,愿你在繁忙中可以喘口氣,在空閑時做自己,允許自己休息,待能量滿滿后,逐步前行,行穩致遠。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