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張儀是繼商君商鞅,大良造公孫衍,在戰國時期第三位西行投奔秦國效力的大才士子,同樣為秦國建立了重大功績。不過相比起商鞅最終身戰死三族滅,尸身還被運回秦都咸陽遭受車裂極刑的凄慘下場而言,張儀的結局可謂要好上不少。
雖然張儀因純靠一張嘴游說各國的連橫之策不受秦嗣君嬴蕩所喜,但秦武王繼位后還是給予張儀一筆錢財,并派三十輛兵車將其護送回了故國。而此時的張儀早已不是當初受楚、趙兩國羞辱戲弄的一介貧窮書生,他憑才能被秦惠文王先后任命為客卿,秦相,在位極人臣后又將同為秦廷重臣的大良造公孫衍排擠出走秦國。
此后張儀開啟了十余年連橫諸侯的游說之旅,先后游說了魏、楚、韓、齊、趙、燕六王,讓這些諸侯君主親近秦國,在此期間也因公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賞賜五城為封邑。
名震中原諸侯的張儀在回到故國后也被魏王盛情款待,迎拜為相國主持朝政,最終安享晚年,死于任上。
就事實而言,張儀在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實也遭到了清算,只是商鞅最后沒能逃離秦國,而張儀卻用計策順利離開了秦國。
在秦惠文王去世后,不被新君秦武王嬴蕩所喜的張儀在一眾大臣日夜詆毀下害怕遭到誅殺,隨即便以獻計之名逃離秦國而回到了故國。就像當初秦孝公去世后,商君商鞅被一眾貴族大臣針對一樣,在他們羅織罪名,構陷謀反的罪名下,商鞅被新君秦惠文王嬴駟下令捉拿,為此欲逃離秦國,結果逃亡不成被迫返回封地發動部眾起兵,最終商鞅在秦軍征伐下戰死于鄭縣彤地,尸身又被運回秦都咸陽處以車裂之刑,并夷滅三族。
若張儀沒有及時離秦,在一眾大臣不斷進言詆毀下,恐怕不久后就會步了商鞅后塵,只不過結局沒有商鞅那麼凄慘罷了!秦惠文王去世后,對于出逃秦國的張儀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遭到清算的結果呢!
其次張儀雖然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秦相,但張儀實際上更多是秦國一位主張外交連橫的官員。在他任職秦國近二十年時間中,除了剛入秦國的最初幾年外,其后時間不是在為秦國連橫關東六國,就是在奔赴游說的路上,以至于當秦惠文王去世,新君秦武王繼立之時,張儀并不在秦國。
可以說張儀在秦國朝堂上基本只有參政議政權,實際施政權力還是歸于秦王等掌握實權的朝中重臣手中,而且大多時間張儀也不待在秦國,這對于王權來說并無影響,對于這樣一位有功于秦而又無權于國事的臣子,最后沒有遭到清算也屬清理之中。
商鞅最后遭到清算除了他手握朝政實權之外(尤其是在秦孝公病重之后,商鞅更是獨攬軍政大權于一身,是秦國獨一無二的實際話語人),也在于他始終不肯歸隱,不愿放下手中的權力,還用手中的權力和自己頒布的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
商君商鞅
商鞅單名鞅,原魏國附屬國衛國人,與周天子同姓,出身衛國(衛國始封君康叔封為周武王一母同胞之九弟)公室,為衛國君后代子嗣,公孫氏,貴族以氏相稱,本名為公孫鞅,也可稱姬鞅,外出游歷作為衛國公室貴族,可以國為氏稱衛鞅,后奔秦效力因功封商地十五城,封號商君,以封地為氏,最終稱商鞅。
早年學成后投效于宗主國魏國,可能之前受學于魏國西河郡(原秦國河西之地,魏文侯命吳子為將,率三晉聯軍盡數攻占后改置西河郡)的西河學派,加上當時魏國實力強大,乃戰國初期首任中原霸主,故而衛鞅學有所成后就留在了魏國,侍奉于魏國的相國公叔座,在其門下擔任中庶子一職。
這也能看出衛鞅確實有一定的才華,不然也難以投效相國府。而魏相公叔座也因衛鞅的超凡才能很看重他,但是公孫座又不想盡早的將衛鞅舉薦給魏王重用,擔心衛鞅會取代自己。為此一直等到公叔座病重之后才將衛鞅舉薦于魏王,并直接讓魏王一定要重用于他,執掌一國朝政。不過魏王認為公叔座是病入膏肓,口不擇言,不能采信,為此并未當真。
恰逢秦國新君秦孝公繼立,繼位之初就為恢復先祖穆公西伯霸業,遍尋富國強兵之策頒布了著名《求賢令》。衛鞅聞令后便離魏西行奔秦,經人引薦,數次游說后,終于以富國強兵之策打動了秦孝公而得到重用,經過三年試用,變法預案《墾草令》初見成效,為此以職爵一體的左庶長一職正式在秦國展開了第一輪變法改革。
衛鞅實行的變法改革比魏國當初進行的李悝變法更為完善徹底,而且秦國的國勢也太過羸弱,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復興崛起,也就意味著需要觸碰一些階層的利益才能換來,而這些既得利益者便是秦國的一眾貴族,他們原有的地位,特權,土地都因變法而銳減,比如舊的世卿世祿制度被廢除;貴族子弟無軍功去宗籍;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實行等。
衛鞅頒布的一系列新法可謂徹底得罪了秦國一眾舊貴族階層,這也為他最后的慘死結局埋下了導火索。在進行第二輪變法改革前,衛鞅因變法之功和攻魏軍功被任命大良造,相當于關東六國的相國一職,還是職位和爵位一體。在法成之后,衛鞅再次因功受封為商君。
此時商鞅已入秦十幾載,而貴族也因不斷失去利益對他更加憎恨。如果商鞅能在這時功成身退,辭隱山林,他還是能頤養天年,獲得善終的,但是即便在一位士子曉明利害后,商鞅還是不愿放棄手中權力,依然用新法來逼迫貴族子弟,而這也加速了他落得慘死結局。
當秦孝公病重離世后,商鞅之前得罪的一眾貴族便聯合起來不斷向新君嬴駟進言誣告,而嬴駟也需要盡快掌握權力,成為真正的秦君,而商鞅又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大權,為此商鞅從手掌軍政大權的一國封君淪為謀反逃犯,最終戰死彤地,尸身車裂,三族盡數的凄慘下場。
武信君張儀
張儀為實實在在的魏國人,出身應比較貧寒,早年師學鬼谷,學生下山后便游歷諸侯之間,欲尋一國游說侍奉其君,但卻先后碰壁兩次,不僅沒有受到重用,還遭羞辱,曾在楚國相府被懷疑為遭賊,偷了丞相遺失玉璧,因此被抓起來拷打了數百竹板,究其原因就是張儀家境貧寒。
好在張儀心態很好,對妻子說到「只要舌頭還在就足矣」!后又去趙國游說,然而再造碰壁,連大雅之堂都未能入內,只是被安排在堂下坐著,飯菜也不是用來招待大才士子所用,而是仆人之食,原因又是貧窮,若真有才能,怎能淪落至如此地步呢!
張儀不堪受辱,最終西行投奔秦國,因為只有秦國才能威脅到這些羞辱過他的諸侯。經過游說,入秦同年就被秦君嬴駟任命為高級官員客卿一職,便寫信于曾經羞辱拷打過他的楚國丞相,警告其守好本國土地,我馬上就要盜取爾國城池。
不久后,張儀通過游說欺騙楚王,加上秦軍征伐,還真從楚國手中得到了數百里土地。
在此之前,張儀已經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相國,并代表秦國出使魏國,使魏王背棄合縱盟約,重新與秦國結盟,之后又先后游說楚、楚、韓、齊、趙、燕,使五國親近秦國,在游說韓王臣服秦國后受封武信君,賜五城。
在游說完地處中原東北的燕國后,正當張儀返回秦都咸陽途中時,秦惠文王去世,新君秦武王繼立,為此任職近二十年秦相,大半時間都在游說諸侯連橫秦國的張儀連重用他的秦惠文王最后一面都未能見到。相比起商君大權在握,結仇于一眾貴族階級,雖為秦相的張儀對秦國基本只有功而并無過,也未得罪任何階層,影響秦王權柄,這也是張儀最后為什麼能從秦國全身而退的幾點原因。
張儀最后能全身而退離開秦國除了他未立敵,未影響王權,也在于睿智,懂得急流勇退。商鞅落得凄慘結局,除了他大權在握,得罪貴族階層之外,也在于其生性,太史公都說其殘忍少恩,數次虛飾游說得到秦孝公重用信任后,便刑罰秦公子虔、公孫賈,欺騙魏將公子卬,最后又不聽士子趙良的規勸,才最終落得慘死族滅。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