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連給植物取名也有講究,尤其是很多中草藥的名字,都有著深刻的寓意和來歷。
比如以人名取名的植物,有劉寄奴、韓信草、牽牛子、何首烏、杜仲、諸葛菜、等草藥都是得名以人名。
還有以功效成名的植物,比如覆盆子、千里光、益母草、防風、見血封喉、決明子、續斷、碎骨草等。
這樣取名直截了當,讓人一看就知道它的來歷和作用,方便記憶和傳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今天要介紹的一種植物,它的名字也大有來頭,以功效命名,而且相傳名字還是唐玄宗所賜,它就是骨碎補,人稱猴姜。
碎骨補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對骨頭有好處的植物,顧名思義骨頭碎了可以用上它來補。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喜歡騎射,一次不小心從馬摔落傷到骨頭。人們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對皇帝來說是大事。
為此請了好多御醫過來看病,用了好多辦法,都沒有好轉。之后只要全國張榜尋找能人進宮為皇帝治病。
沒過多久,就有一位民間郎中,帶著一棵像蕨類植物的草藥進宮了。他給唐玄宗煎服和外用這種草藥,幾天后就有好轉,之后達到痊愈,唐玄宗大悅。
于是召見了這個民間郎中。便問治好的骨傷為何草藥?郎中答道,此物為「猴姜」。
玄宗聽后,這麼有用的草藥,此名不雅,也不方便傳播,應該取一個能讓廣大百姓都容易記,又能知道它功效的名字。于是提議給此草改名為「骨碎補」,讓天下百姓都能記住并受益,從而流傳至今。
《本草拾遺》中記載「骨碎補,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補骨碎,故作此名」,才使之聲名日隆,且「骨碎補」之名逐步取代了「猴姜」。
那為什麼民間又要稱之為猴姜呢?
這是因為猴姜的根狀莖有很多細細的絨毛,非常可愛,顏色又是棕色的,像極了猴毛。
根、莖、葉外形看上去又和生姜類似,所以民間給它取了個形象的名字猴姜。
猴姜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蕨類植物,莖扁平長條狀,葉有分枝,表面有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根似生姜、橫生,它的藥用價值部分主要是根莖。
每個地方可能對它的稱呼有所不同,猢猻姜、石毛姜、骨碎補、猴子姜、巴巖姜、樹姜、毛姜、申姜、巖連姜、石碎補、肉碎補、飛天鼠等都是它的民間稱呼。
在我國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區都有分布。
猴姜一般寄生在別的植物樹干上生長,在一些懸崖峭壁也有生長,喜歡溫暖陰濕的環境。由于它的生長環境特別,導致很多人并沒有留意它,甚至大部分人不認識它。
但它卻是一味傳統草藥,是治療跌打損傷、補骨之要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農村的一些老人知道它的價值,非常的愛惜它。
近些年由于過度的采挖,如今猴姜野生資源已經非常少了。為了保護這種對人類有重要價值的植物,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它,請愛護,不要采挖。
介于骨碎補一味價值珍貴的中藥材,有強骨續筋、補腎溫腎、散瘀止痛的功效,尤其是對骨頭的傷勢,療效突出。
人們想更好地讓它發揮作用,如今也發展出人工種植產業,在廣西就有規模種植,價格通常在60元左右一斤。
在民間通常用骨碎補煲湯喝,用于骨折后的調養,比較常見的做法有
猴姜豬腎湯。
做法是取骨碎補洗凈切片,豬腰子切成兩半,去筋膜臊腺,洗凈切片。加入鹽、生粉、生姜、調料、水,入鍋燉煮,1個小時左右即可,此湯有補腎強骨之功效。
你的家鄉有碎骨補嗎?你還知道它的哪些用法?歡迎留言!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 有幫助,麻煩點一下下面的「圈圈」,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謝謝!
未獲許可,不得轉載。 如有侵權,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