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臺灣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更是一位溫暖可親母親,按照她的說法「我的一生都在文學和陪伴孩子中走過。」
她就是鄭如晴,除了作家身份,她還是《國語日報》的主編,她的女兒則是臺灣當紅演員明星張鈞甯。
跳出文藝圈的光鮮、體面,鄭如晴還有這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辛往事「在人生的牌局中,我拿到的是一手爛牌……」回想起往日她不禁感慨。
3歲喪母由外婆撫養,遭檢舉爸爸逃亡日本
鄭如晴出身書香門第,曾祖是清末秀才和著名書法家鄭鴻猷,父親鄭光宗則是東京大學國貿系的高才生,在當年臺灣是少見的精英。
鄭光宗婚後曾享受過一段短暫的幸福的生活「一切都在我3歲是戛然而止」,這年鄭如晴的媽媽因罹患肺病去世,後面爸爸也離開高雄到台中發展。
照顧鄭如晴的壓力落在了外婆身上,後面身體日漸衰退又把她交給嫂子撫養。
鄭如晴7歲的一天,外婆在浴室裡毫無徵兆地昏倒,因為沒得到及時救治,就這樣過世了,4年間接連失去媽媽和外婆,給她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創傷。
家中無人願意繼續撫養,她和兩姊妹被送到父親與繼母家裡,可還沒來及適應新環境,父親又因為被檢舉幫助涉入228事件被盤問,最後無奈只好化名日本人,逃亡日本。
走之前只留下一句,要繼母幫助照管孩子。
13歲被繼母掃地出門,孤苦中讀書尋找希望
「繼母只比我大15歲」之後她便和兩姊妹、繼母、同父異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
和繼母磕磕絆絆生活6年後,日本傳來了父親的音訊「那時爸爸以在日本開創事業,也另外建立家庭……」繼母得知後變賣了三姊妹賴以棲身的房子,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
失去了賴以棲身的「家」
,鄭如晴只好搬去曉明女中寄宿「那時候,週末住宿生回家,我永遠是最後一個走的。」一次一直拖到5點多她還在寢室,老師過來詢問,她只好收拾東西坐校車去伯父家投宿。
感受不到家人的愛,內向的她也不善交友,心靈沉浸在巨大的孤獨中,這時書成了她最大的寄託「只要是放假日,我就窩在書店裡看書。」
在小說的人物中,她發現一些主人翁身上也有自己的影子「他們的痛苦遭遇,經常讓我看到落淚。」
在閱讀中,她也逐漸產生了寫作的想法,初衷很簡單,給自己殘破的童年一個完整的結局,「哪怕並沒那麼真實。」
小說主人翁就是自己,不要女兒感受家庭殘缺
但後面的經歷讓她改變了之前的想法「忠實的記錄下事實可能沒有那麼可怕。」
20年前她與相識不久的先生結婚,之後誕下女兒張鈞甯,就在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她卻發現丈夫有了外遇,這讓她痛徹心扉,在孩子念小學時與丈夫離異,帶著女兒們獨自生活。
在她著名的長篇小說《沸點》裡,主人翁琬真其實就是她自己
「一個純樸傳統的鄉下女孩,個性多情堅強,自幼未曾享受家庭的溫暖,促使她努力地想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在嫁給對自己深情款款的先生後,原以為「幸福家庭」的夢就要實現,丈夫卻在此時外遇……」
為不讓孩子們像自己一樣感受到家庭的殘缺,她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們,更鼓勵孩子和爸爸接觸「我會叫小孩去跟爸爸、奶奶那邊過年,因為那邊親戚比較多…」
「為了我的女兒,我什麼都可以做。」
張鈞甯最讓她頭痛,女兒孝順讓她倍感欣慰
憑藉著的寫作的愛和對女兒的悉心教導,這個單親家庭逐漸走出困境,鄭如晴傾注全部心血的女兒們都事業有成。
張鈞甯雖然有名氣,可鄭如晴卻說「她最讓我頭痛。
」最初張鈞甯要進演藝圈,鄭如晴極力反對,甚至還一度堵在家門口不讓她出門,後來熬不過女兒,只好妥協,但要她答應考上研究所才能可以。
當時張鈞甯一邊拍戲還一邊念中央大學產經研究所,當她拿到碩士時說「這樣我對我媽有交代了。」
張鈞甯的姊姊張瀛,則從台大畢業後到英國留學,一路念到碩士畢業。
之所以會如此看重女兒的教育,她說「受教育會讓妳有更多機會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如今孩子們都已經長大,鄭如晴也變老,孩子們就像羽翼豐滿的鳥,飛離舊巢,正剩下孤單的老鳥。
「她們常叫我辭去教職,搬去和她們一起住」她笑著說,可她卻一直沒有答應。
因為她知道,世界上最快樂的一種離別,就是媽媽看著自己的孩子在天空翱翔。
原創內容,禁止轉載,違規轉載將追究所有權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